运动训练学

发布者:查涛发布时间:2015-06-24浏览次数:467

 

课程目录号 :

  256770

课程目录名称:

  运动训练学

英文名称:

Exercise to train to learn

先修课程:

 

面向对象:

体育院系的本科生、研究生

一、课程简介:

        本门课程将系统讲授:一、竞技体育的地位与作用;二、项群训练理论;三、运动训练的原理与原则;四、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;五、身体训练;六、技术训练;七、战术训练;八、心理和智能训练;九、运动训练过程的计划与控制等内容。

二、教学目的与要求:

       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竞技体育、运动训练的相关知识、原理。学会一些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,掌握带队训练的技巧等。

三、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:

第1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,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。

    [要求]:掌握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。

    [重点]: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、竞技运动的特点。

    [难点]: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一、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; 二、竞技体育的构成; 三、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; 四、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; 第二节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、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;二、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;三、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。

 

第2章 项群训练理论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项群训练理论建立的科学意义;掌握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。

    [要求]:了解项群训练理论建立的科学意义;掌握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。

    [重点]: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。

    [难点]: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、项群训练理论建立的科学意义;二、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;三、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;第二节 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一、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;二、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;三、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;四、技能主导类隔网 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;五、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;六、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;七、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 述;八、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。

 

第3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和掌握运动成绩和竞技结构的相关理论。

    [要求]:掌握运动成绩的定义、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;竞技能力结构模型;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。

    [重点]: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、竞技能力结构模型、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。

    [难点]: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;竞技能力结构模型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、运动成绩释义; 二、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; 第二节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、竞技能力释义; 二、竞技能力结构模型; 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; 一、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; 二、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。

 

第4章 运动训练原则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和掌握运动训练的相关原则。

    [要求]:了解和掌握运动训练的相关原则。

    [重点]:竞技需要原则、动机激励原则、周期性原则、区别对待原则、系统训练原则、适宜负荷原则、 适时恢复原则。

    [难点]:区别对待原则、系统训练原则、适宜负荷原则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一、竞技需要原则释义; 二、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; 三、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。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一、动机激励原则释义; 二、动机激励原则的科学基础; 三、动机激励原则的训练学要点。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一、有效控制原则释义; 二、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; 三、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;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一、系统训练原则释义; 二、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; 三、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。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一、周期安排原则释义; 二、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; 三、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。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一、适宜负荷原则释义; 二、适宜负荷原则的科学基础; 三、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;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一、区别对待原则释义; 二、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; 三、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。第八节 直观教练原则 一、直观教练原则释义; 二、直观教练原则的科学基础; 三、直观教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。第九节 适时恢复原则 一、适时恢复原则释义; 二、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; 三、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。

 

第5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和掌握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。

    [要求]:掌握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的概念;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和手段。

    [重点]: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和手段。

    [难点]: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和手段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、运动训练方法概述; 二、运动训练手段概述;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一、模式训练法; 二、程序训练法;第三节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、分解训练法; 二、完整训练法; 三、重复训练法; 四、间歇训练法; 五、持续训练法; 六、辩环训练法; 七、循环训练法; 八、比赛训练法;第四节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一、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; 二、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; 三、固定组合练习手段; 四、变异组合练习手段。

 

第6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体能的相关理论,掌握体能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。

    [要求]:了解体能的相关理论,掌握体能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。

    [重点]:体能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。

    [难点]:体能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一节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、体能训练释义; 二、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;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一、身体形态释义; 二、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; 三、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; 四、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;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、力量素质释义; 二、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; 三、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; 四、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;第四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、速度素质释义; 二、各种速度素质的评定及其训练; 三、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;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、耐力素质释义; 二、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; 三、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; 四、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六节 柔韧素质及其训练 一、柔韧素质释义; 二、柔韧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; 三、柔韧素质的方法和手段; 四、柔韧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;第七节 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一、灵敏素质释义; 二、灵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; 三、灵敏素质的方法和手段; 四、灵敏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

第7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运动技术的定义和基本特征、运动技术原理、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;掌握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,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   [要求]:了解运动技术的定义和基本特征、运动技术原理、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;掌握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,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   [重点]:技术训练常用方法;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   [难点]:技术训练常用方法;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一节 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、运动技术的定义和基本特征;二、运动技术原理;三、动作素质与技术结构;第二节 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一、主体因素;二、客体因素;第三节 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、直观法与语言法;二、完整法与分解法;三、想象法与表象法;四、减难法与加难法;第四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、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;二、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;三、处理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;四、处理好循序渐 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;五、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;六、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;七、处理好“学习”因素与“训练”因素的关系;八、改善 动作基本结构,提高技术组合水平;九、重视运动技术创新;第五节 运动技术评价一、运动技术评价的目的任务和基本标准;二、运动技术评价的指标;三、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;四、不同项目运动技术评价的特点。

 

第8章 运动员战术及其训练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;掌握战术训练方法,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   [要求]:了解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;掌握战术训练方法,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   [重点]:了解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;掌握战术训练方法,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   [难点]: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一节 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一、竞技战术概述;二、运动员战术能力;三、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;第二节 战术训练方法一、分解与完整训练法;二、减难与加难训练法;三、虚拟现实训练法;四、想象训练法;五、程序训练法;六、模拟训练法;七、实战法;第三节 战术方案的制定一、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;二、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;第四节 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、把握项目制胜规律;二、培养战术意识;三、培养战术运用能力;四、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;五、重视战术组合; 六、加强战术创新研究。

 

第9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、运动智能;掌握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,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,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,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   [要求]:了解运动员心理能力、运动智能;掌握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,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,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,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   [重点]: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;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;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。

    [难点]: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一节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一、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;二、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;三、几种心理现象及克服方法;第二节 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、运动智能概述;二、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;三、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要求。

 

第10章 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;掌握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,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。

    [要求]:了解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;掌握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,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。

    [重点]: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;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;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。

    [难点]: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;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;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一、运动员竞技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;二、运动员竞技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;三、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 最佳组合的要求;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一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;二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;三、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负荷特点;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一、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;二、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;三、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 划。

 

第11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(3课时)

    [目的]:了解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;掌握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,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。

    [要求]:了解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;掌握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,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。

    [重点]: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;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; 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。

    [难点]: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;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; 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。

    [内容]: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一、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;二、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;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一、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;二、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;三、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;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一、比赛系列的安排;二、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;第四节 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一、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;二、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;第五节 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一、规范化用表的用途; 二、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。


 

四、教材与参考书目:

  1、徐本力:《运动训练学》,济南,山东教育出版社,1990年。 2、刘建和等:《运动竞赛学》,成都,四川教育出版社,1990年。 3、全国ayx爱游戏体育app入口教材委员会:《运动训练学》,北京,人民体育出版社,1990年。 4、田麦久:《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探索》,北京,人民体育出版社,1998年。 5、周西宽:《体育学》,成都,四川教育出版社,1998。 6、茅棚:《运动训练学新思路》,北京,人民体育出版社,1994年。 7、胡亦海:《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》,武汉,湖北省训练学专业委员会,1991年。 8、马启伟、陈小蓉:《竞技体育创新原理》,北京,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,1994年。

Baidu
sogou
XML 地图